在没有苏联的情况下,奥匈帝国目前的政治秩序实际上还是可以稳定的,但苏联显然不打算放过奥匈帝国这个德国的强大盟友。
在维也纳的一家民居中,苏联的阿尔图佐夫正在和下属收集着奥匈帝国的各种情报,距离阿尔图佐夫抵达奥匈帝国,时间已经过了小半年。
这位苏联情报部门的骨干,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是意大利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因此,他对于这种对外情报工作干的十分顺手。
“现在,奥匈帝国处于脆弱的平衡之中,整个奥匈帝国已经成为欧洲最不稳定的因素,我们需要给奥匈帝国境内各个民族,还有底层民众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决定自身的命运。”阿尔图佐夫在房间里踱步着说。
“不过,经过长期以来的观察,我认为奥地利并不适合作为点燃火药的引信,反而是波西米亚这种工业高度发达的区域,更适合社会运动的发展。”
阿尔图佐夫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和奥匈帝国的国情有关,在奥匈帝国内部,产业的划分是十分明确的。
匈牙利负责农业,捷克发展工业,而奥地利在第三产业上尤其发达,像金融业,餐饮,文化等方面,奥地利做的很不错。
整个奥匈帝国在产业的设计上,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任务,然后形成了奥匈帝国完整的产业链和自循环大市场,这是奥匈帝国能坐稳欧洲列强交椅的经济基础。
当然,奥匈帝国各族民众对于哈布斯堡的这种安排,实际上并不是很买账,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吃亏的一方,许多人认为脱离哈布斯堡和奥地利人的控制,他们也能发展的更好。
在缺乏主体民族的情况下,这种帝国内部各族和地区之间离心离德的弊端对奥匈帝国是最为致命的。
阿尔图佐夫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打算加以利用,让这个中欧强国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
他说道:“在奥匈帝国没有建立统一工人政权的可行性,这也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这次到奥匈帝国来,我们的任务的最低目标是削弱奥匈帝国,相较于建设统一的工人政权,还是把奥匈帝国肢解掉的可行性更高。”
“而在整个奥匈帝国内,最具有可行性的就是波西米亚,波西米亚的工业化程度更高,工人基础深厚,同时波西米亚的捷克人数量多,天然和奥地利人存在隔阂。”
“因此,我们这次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波西米亚工业区,通过波西米亚工人运动,引爆整个奥匈帝国。”
“相比较之下,奥地利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