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罪行,只求能获得一线生机。
仅仅数日之内,原归德府知府李济川离奇死亡的真相便水落石出。
令人震惊的是,这桩命案的幕后真凶,竟是时任按察使的陈萧明。
为了防止李济川在狱中供出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涉案官员,陈萧明竟丧心病狂地指使狱吏将其杀害。
此外,河南布政使司衙门的布政使及其一众官员,也向陈萧明输送了巨额钱财,唆使他利用权力行凶。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的这些肮脏勾当,竟然还得到了巡抚郑鸿渐和巡按赵清直的默许与纵容。
随着杨荣的深入整顿,河南官场的腐败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不少衙门的有品级官吏,从上到下,被查出集体贪腐,所有官吏“一锅端”。
这种现象在河南并非个例,许多衙门内部都存在着大小官吏相互勾结、沆瀣一气的集体贪污行为。
以往,虽然不乏贪官污吏,但他们大多还懂得避人耳目,私下里偷偷摸摸地行事。
然而在河南,至少在官员的圈子里,许多贪污受贿的行为已然实质上公开化,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不少衙门办理事务,竟然如同市井商铺一般,对各项“服务”明码标价,公然索贿。
在工程建设承包方面,更是形成了一套骇人听闻的“陋规”。
承包商必须先将工程款的七成“孝敬”给主管官员,才能获得项目。
更甚者,衙门内的差役、书吏等底层职位,也都被当作商品进行买卖。
想要获得一份差事,就必须向那些手握权力的官员奉上巨额银钱。
这笔钱财之高昂,甚至达到了一名差役即便领一百年的俸禄也无法赚回的程度。
这无疑意味着,那些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差事的人,一旦上任,必然会变本加厉地鱼肉百姓,贪赃枉法,将百姓的血汗钱大肆搜刮,将朝廷的公款贪污殆尽。
因为也只有如此,他们购买差事所付出的钱财,才能“回本”。
在这样病态的官场生态中,那些真正清廉、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官员,反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
他们的正直与坚守,成了他们仕途上的绊脚石。
即便是以政务大臣之尊,受命署理河南政务的杨荣,面对牵涉太广的贪腐案,也一度感到棘手万分。
好在电报的普及让通讯变得便捷,他得以频频向皇帝发去请示。
朱允熥的回电批示:“法不责众,此言绝不能适用于官员!”
官员永远是少数,而非所谓的“众”。
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