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武洲分封会议结束后,朱昭熙乘坐虞国最新的蒸汽快船返回坤泽城。船身劈开海面时,她望着舷窗外飞逝的浪花,心中却盘算着目前她需要处理的麻烦,按照大明联邦的制度,次年的联邦事务总理选举需她亲自前往玄中城。
但即便蒸汽船将航程缩短至一个半月,频繁的跨洲往返仍让虞国政务面临传导滞后的困境。飞鸽传书在横跨大洲的治理需求前如同儿戏一般,上次离开期间,坤泽城的基建项目便因指令延迟险些停工,这让她愈发迫切地意识到:必须突破通讯的距离的限制。
回到虞国朱昭熙就加紧处理着自己手头上的政务,好不容易休息下来,朱昭熙就立刻来到了科学院,朱昭熙找来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早就等在了这里,厅内弥漫着墨水与油脂的气味,十几位研究员围坐桌旁,面前散落着玻璃棱镜、磁石与缠绕的铜丝。
“我需要一种工具,”朱昭熙指尖敲击着纸面,“能让玄中城的指令瞬间传到坤泽城,不需要信使,不需要信鸽。”她试图描述电报的概念:“通过电力在导线中传输信号,接收端能将其转化为文字。”
首席研究员陈懋推了推鼻梁上的水晶镜片:“陛下,目前我们对‘电’的认知仅停留在琥珀摩擦生电,以及雷雨天的闪电现象。更别提长距离传输。”他指向桌上一个玻璃球装置——毛皮摩擦过的玻璃球能吸附碎纸屑,但电荷瞬间便会消散。
朱昭熙沉默片刻。她上一世作为医学生,对电报的原理仅知“电磁感应”与“电码编码”,却忽略了这个时代连基础电磁理论都尚未建立。所谓的“电流”在此时只是偶然出现的物理现象,更遑论稳定的电力生成与传导。
“从零开始。”朱昭熙定下基调,“成立四个小组:电磁学小组,研究电与磁的本质;材料小组,寻找导电体与绝缘体;机械小组,设计信号收发装置;电力储备小组,解决能量储存问题。”
她画出一个简陋的示意图:发送端按键、中间导线、接收端指针——这是她记忆中电报机的基本框架,却缺乏具体的科学支撑。
电磁学小组的首次实验在地下室进行。陈懋带领团队重复着最基础的摩擦起电实验:丝绸摩擦玻璃棒产生静电,磁石吸引铁钉形成磁力场。
他们用“电质”描述电荷,用“磁力线”想象磁场分布,却无法解释两者的关联。一次意外中,当线圈靠近通电的导线时,旁边的磁针轻微偏转,陈懋在笔记中潦草记下:“电与磁或有关联,但力微难测。”
材料小组的进展更为蹒跚。朱昭熙要求寻找“良导体”,团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