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近些年来的政治风气与以往不同。皇帝要么将诸如董昭、司马懿一般的资历老臣供起来垂询大事,要么凡事都与侍中、阁臣还有几个亲近臣子来定,而且还常向中枢各机构、或者太学出身的年轻臣子们具体问话。
皇帝见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尚书台各尚书也好、各地刺史也罢,还包括王凌这种统兵万人的将军,对尚书台、枢密院的年轻俊杰们都普遍重视和尊敬了起来,开始有意培养自己在年轻官员中的口碑。
其中固然有礼贤下士、提携后进的美意,但也有另一番考量,谁知道哪个年轻的枢密郎、尚书郎会不会被皇帝突然召见,而后说几句有关自己的坏话呢?
武陔作为营州都监、前任兵部尚书武周的长子,又在枢密院任职,又在枢密院中夙来受董昭、刘晔的看重,即便王凌此刻心中窝火,有一万个不满,也不想在武陔面前太过展露出来。
武陔倒是客气,他并不知晓自己曾被蒋济举荐丹阳太守、而后又被皇帝黜落名字的事情,从容说道:
“刘枢密签发此文,又遣在下来传令,本就是让在下顺带着传话的。如今吴地初平,枢密院认为扫清余寇的些许战事由其余军队来做就好,中军是国家根本,不应耗费在这种琐碎战事上,加之朝廷准备长期用兵,后方征调频繁,此前兖州还出了事情,故而请将军带兵到后方镇压局势……”
“镇压局势用得着骁卫镇压?”王凌咬着牙问道:“调夏侯献回去不行?调卑衍回去不行?非要调骁卫军?武郎中,此事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吗?”
武陔拱手:“将军这般问,在下无法作答,恐董公和刘枢密也无法改动。不过在下建议将军还是依令行军为好,最多……最多路上在东兴、即将乘船之时修整几日,旁人倒也说不出什么来。”
王凌脑子一转,就听出了武陔的话外之意。刘晔随着皇帝走了,武陔让自己在东兴修整,而非寿春,那便是说若能够在到达寿春前请到皇帝旨意,说不定还是有机会再参战的!
灭吴之战,骁卫随着毌丘俭糊里糊涂的只取了丹徒城,而后就被朝廷派回来了。看看隔壁武卫军,先克濡须、再克芜湖,现在都要去攻武昌了!
骁卫比武卫差在哪里?不就自己姓王、曹泰姓曹嘛!
王凌略略拱手,谢过了武陔的好意,面容也平静了下来,继续问道:“枢密院文书中说,五千骑兵要交给甄像带到寿春去?”
“是。”武陔应道:“陛下已下令改甄校尉为中护军,负责统领此部,在寿春听董公之令协理后方。”
王凌长叹一声,